簡介 /

常住法師

釋法安法師

法安法師

48歲照

法安法師人生心路歷程自述

末學法安於1969年出生於嘉義縣,父母務農,家境清寒。童年時期,父母親工作經常早出晚歸,所以許多家事,如煮飯、挑井水、燒洗澡水等等,都是與姐姐合作把它完成,讓辛苦工作回來的父母親,可以早一點休息。做家事成為童年自覺很有意義的事。

國中時期熱愛運動,但到了高職,開始由動轉靜,從國中時期的單純只知運動,而轉變到高職時期的會想一些事情……。就讀高職是在升學班,很多同學都有升學的目標,但我的目標卻是想就業。為什麼?有一天傍晚,看到了母親工作回來,汗如雨下,勞累不堪地將工作所穿戴的斗笠、包臉的圍巾、雨鞋、襪子一一卸下的情景,同時又讓我想到:「一學期的學雜費三千元,竟還要父親去向人借貸!」想到這裡,一陣陣的鼻酸已忍不住紅了雙眼。心裡想:「我不想再讓父母親為我受這種辛苦及委屈了。」所以,高職一畢業就投入職場,一直到四十二歲出家的這段期間,都是很努力地工作以維持整個家計,父母跟我同住,我感到很榮幸也很歡喜地奉養。

在我二十五歲時,母親生了一場大病。我對佛菩薩發願:「願佛菩薩慈悲保佑我母,弟子願皈依佛門做佛事。」(佛事:此指推廣佛法,利益眾生之事。)事後一個月左右,病情竟好轉了許多,很感恩佛菩薩慈哀憫我。

在四十一歲時,有一種很深的感觸──「從退伍到現在,二十年歲月的消逝,竟是那麼地快速!如今父親已過世,母親有姊姊的陪伴,心想時候也差不多了!此時若不下決定,下一個二十年也很快就過了!」於是向家人表示要出家的決心,家人都反對,但我意志堅定。然而,母親是個七十三歲的老人,我須安撫她的心情。母親認為出家可能就不回來了,同時也認為出家是很苦的。經與母親解釋澄清後,母親才有點放心同意了,很感謝母親願意把我捨出去。

寺院那麼多,我一時也不知去哪裡?結果就到了我二十五歲時,曾經參訪過的台北土城承天禪寺出家了。因緣不可思議,二十五歲時所種下的種子,如今因緣際會之下萌芽了!不諱言,在二十五歲時,曾有位人士對我提起:「你找個時間,到廣欽老和尚所開山的台北土城承天禪寺以及高雄六龜的妙通寺走一趟。」那時我以為去了會遇到什麼,結果去了什麼也沒遇到。事隔多年,想起此事,同時也想一解內心的疑惑,便問該人士:「當初為何要我走那一趟?」他回答說:「那裡有一條法脈。」這個答案一直等到我在承天禪寺出家後,才悟出其中的道理。簡單來說,廣欽老和尚是眾所皆知的近代高僧,其所傳的修行方法是很殊勝及實用的。甚感萬幸有此因緣在那兒薰修其法;二十五歲時若沒去那一趟,很可能就錯失到承天禪寺出家的良好因緣了!

末學在民國99年,禮承天禪寺的住持 等 法師座下披剃。我甚敬愛我的剃度恩師,雖然現在我已不在承天禪寺,但正常每年都會回去探望他老人家。做事及念佛是承天禪寺的優良道風,在寺裡兩年多的薰陶下,深感受益良多。恩師及承天禪寺的恩澤,讓我永生難忘,也讓我產生了積極向上的力量。民國100年在南投埔里的圓通寺受三壇大戒,受完戒的一年後,即到新竹的福嚴佛學院就讀大學部,以了出家前一直想讀佛學院的心願。

目前是在佛宗華巖山功德會服務,本會是民國93年時,同幾位善心好友所發起成立的,於民國94年經內政部核准立案。本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利益眾生。 現在的我,深深感到生命很有限,也覺得應該要在這有限的生命裡,做些有意義的事。記得在高中時期,內心時常想著:「人的一生就是娶妻生子,打拼一生地賺錢,溫飽家中幾口而已嗎?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利益更多的人,讓生命更有意義及價值呢?」這個想法在內心烙印得很深,也因此而發展出這一連串的人生。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句話對我的人生觀,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不過是一種好的影響。它不是消極,而是讓人看清楚人生的真相,進而知道什麼該放下,什麼應去做。

身為一個出家人,雖然難以常侍父母膝下,但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點亮其他的許多生命,把生命運用到最有意義及價值,以不枉費父母含辛茹苦的生養育之恩,同時也才不辜負國家、師長、三寶與眾生的深厚恩澤。

末學 法安 恭述於民國107年 6 月